南京传读后感

原创 qilezhishi  2020-05-14 10:01  评论 0 条

南京传读后感

1

《南京传》的封面,看上去便是一面有些斑斓的城墙。厚厚的书身加上通体的暗灰色,好像便是从南京的明城墙上抠下的城砖一般,想来是设计者有意为之。

而我想,南京城,是当得起这份前史的厚重的。

书写一个城市的切入点有许多,山水风景,风俗风物,前史趣闻等等。城市的传记,或许但从这些关键词里挑拣出些许来,再加以润色描绘,可以集腋成裘的写成一本小册子。再冠以某某城传的姓名,算得上中规中矩,也跳不出读者想当然中的认知范畴。

由彼及此,我起先便以为《南京传》应该也便是这样了。

然而整本书通篇读下来,我发现我大错特错。《南京传》不是一本旅游介绍书,也不是一本风俗读物,更不是某个文人凭吊怀古的散文集。好像书写人物传记,描绘主人公波澜壮阔或起伏跌宕的人生一般,《南京传》里的南京二字,早已拟人化。

泱泱五千年的中前史,南京是一个永远也写不完也嚼不烂的命题作文,哪怕只讲这座城市的前史变迁,也足以大书特书了。

我国的古都一抓一大把。长安,洛阳,开封,北京。这些城市中的任何一座,在前史上的某个时期单拎出来,都声名远播,都是王朝鼎盛时期的标志。唯有南京,金陵王气的亘久传说,引来的都是偏安的短寿王朝。仅有的一个国祚绵长且大一统的明朝,也在定都南京后五十多年拍拍屁股去了北京。比起其它古都,南京仅有胜过的,是在华夏文明绵延不绝的长河中,一直和咱们这个陈旧帝国的变迁密不行分这一点。长安,洛阳,开封这些老牌帝都自汉唐或两宋后就早早谢幕;北京虽然也是古都且今天仍是我国首都,却是在元朝今后,才正式登台。

而只有南京,自东汉末年孙吴建城伊始,至 1949 年新我国建立前,他的前史,简直便是大半部的我国前史。

《南京传》就像是一个上了年岁的老人,翻出自己一摞厚厚的经历,缓缓地讲着自己年轻时干过的荒唐事,短暂却也光鲜的辉煌,胆怯错误的抉择;自嘲似得说着自己乖僻的脾性从何而来。

以及,那些总爱拿他自己做文章的,认识的不认识的,文人墨客。

南京传读后感

南京传读后感

2

好像前文所说,南京的前史根本便是大半部我国的前史,因此南京传的主线头绪十分的明晰。这段南京的通史,许多书里都会写,许多故事咱们也都耳熟能详。假如仅仅靠生涩的史料,是支撑不起这本鲜活的南京经历的,至多算得上“南京史汇编”。

一座城市的前史,不该只有那些略显冰冷的数字和插科打诨的段子,不是吗。

在咱们的固有形象里,南京是可以代表江南的城市之一。十里秦淮,温婉纤柔是南京身上的标签。但是南京并非一开始便是如此的。从三国时期的东吴开始,历东晋,以及南朝的宋齐梁陈,这个前史时期便是咱们常听到的“六朝”。而江东子弟们,一开始也是勇武剽悍,能征惯战的代名词。那些六朝金粉和花红柳绿的纤弱之风还吹不到他们身上。孙权给南京改了个“建业”的姓名,就可以看出这个城市最初的进取心。

但是随着北方被胡人占有,东晋朝廷南渡,南京逐渐成了南北朝分治下的政治中心。虽然也出过几个雄心壮志的皇帝想要统一天下,但随着时刻的推移,安于现状成了大家心里的共识。北伐的口号仍是要喊一喊的,但整个城市的个性,早已没有了当初的锐气。六朝人物,成了坊间民众唠嗑之余的下酒菜,而我国的文人,也幸福的拿到了金陵怀古,这个经久不衰的作文命题。

南京是文人的天堂,这一点从六朝年代就开始了。从那今后,唐宋元明清,文人与南京的故事,占有了南京城史的巨大篇幅。《南京传》里俯拾皆是的章节,读者都能读到他们的不少轶事。除此之外,南京也是一个充满苦难的城市。太平天国和日寇入侵,简直让南京城灰飞烟灭。《南京传》却好像无意烘托南京城的悲凉,反而是平铺直叙之下,咱们可以读到这座城市大难之后焕发出的勃勃生机,以及南京人骨子里的柔中带刚。

南京的故事一言难尽,《南京传》却为你娓娓道来。

3

《南京传》的作者叶兆言先生是已故的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孙子。叶家可谓书香世家:自叶圣陶先生算起,叶兆言的伯父叶至善,叶兆言先生自己,再到他的女儿,四代作家,传为佳话。

叶先生自己便是南京人。这位高产的作家,写过很多和南京有关的见闻,笔记,小说。假如感兴趣的可以上豆瓣一搜,他的文集、小说简直都与南京脱不开联系。

我有幸拜读过他的另一本散文集《南京人》,其中对南京的一些世情民俗鞭辟入里的分析和描绘,让人哑然失笑的一起,也忍不住赞叹叶先生对周遭事物敏感的洞悉力。毕竟,生活在一个城市,关于了解的环境和空气,有时候咱们会丧失敏锐的感官,变得习以为常。

或许你可以信手拈来一段了解的掌故见闻,但需要将他们积累成册,翻新出书时,却没了头绪。这就好比你去问一个本地人,当地有什么好玩的旅游景点,回答的人会也许会搜肠刮肚,面露难色的告诉你,好像自己在这里生活了多年,可以推荐的东西真实乏善可陈;又或许会絮絮不休,辗转反侧,近乎机械地说些现已回答过很多遍的答案。

因为太过了解,再写相同的题材就容易堕入上面这个怪圈。更何况,叶兆言先生的的确确是个地道的南京人。正如叶先生在《南京传》里的这段话一般:

隋唐期间,能把南京写好写出色的,都是一些莫名其妙的外地人。有一种浪漫叫诗意,有一种诗意叫浪漫,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南京人的感觉与外地人不一样,便是总觉得自己城市欠好,怎么欠好,几近麻木,也说不出所以然。却是那些外来的过客,乃至根本都还没到过此地的读书人,光是凭着神经敏感,便留下了十分漂亮的诗篇。

现在再回头看《南京传》,发现叶先生对材料的筛选和输出仍是很严谨的。叶先生的肚子里装满了南京,可正如前文说到的,《南京传》里的南京二字,并不是一座城,或者说不只是一座城。在这个现已拟人化并需要为之作传的过程中,作者需要抑制并择去一切对描绘南京这个“人物”无用的细枝末节,将着眼点放在每一个前史时期里南京的“肖像”和生平。

所以至少看来,他笔下的所感所写,是娓娓道来,而非絮絮不休。

4

叶先生写《南京传》的起因源于一个偶尔的偶然。某次和译林出书社的老友闲谈到了《伦敦传》(译林出书社 2016 年出书的一部描写伦敦两千年前史的书籍),老友觉得叶先生这个南京通,不妨也可以写一本《南京传》,一定不会比他差。仿佛是中了激将法似得,叶先生就这么和出书社签了“军令状”。

世上许多美好的事物和作品,都是从一句无意间玩笑话或偶然开始的。这件事咱们可以列举出很多的例子。

履约的叶先生在《南京传》的后记中写到,身为一个作家,在创造《南京传》的时候,很难得的具有这么好的状态。不过,一本书总有人喜爱,也有人不喜爱。我在一些评论里也看到了一些读者对这句话的不以为然,以为作者自我感觉的创造状态和读者阅读的亲自领会有时候不成正比。

所谓 人各有志不行强求,天底下没有任何一种东西可以被所有人都喜爱。

叶先生说,写《南京传》相当于读了一次研。身为读者,也跟着他回顾了一遍南京的前史和我国的前史。才写到民国结束的《南京传》,我很喜爱,也期待有后续,仅此而已。

本文地址:http://www.qilezhishi.com/843.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qilezhishi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